【五体投地的意思】“五体投地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对某人或某事极度的敬仰、佩服或崇拜。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,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、影视剧中,用来表达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态度。
一、成语释义
五体投地:指身体的五个部位(头、手、脚)全部接触地面,表示极度的敬仰、臣服或感激。这一动作源自古代印度佛教中的礼佛仪式,后被汉文化吸收并广泛使用。
- 五体:指头、双手、双脚。
- 投地:即俯伏于地。
该成语多用于形容对他人非常敬重、佩服,甚至有一种“心悦诚服”的情感。
二、成语来源
“五体投地”最早来源于佛教文化。在佛教中,信徒向佛陀行礼时,会以五体投地的方式表达最深的敬意。这种礼仪后来被儒家和道教文化所接受,并逐渐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。
三、用法与例句
使用场景 | 举例说明 |
表达敬仰 | 他对这位科学家的贡献感到五体投地。 |
表示佩服 | 她的才华让我五体投地。 |
形容极度感动 | 看到那场演出,我真是五体投地。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成语 |
近义词 | 心服口服、肃然起敬、佩服不已 |
反义词 | 不以为然、不屑一顾、嗤之以鼻 |
五、成语小知识
- “五体投地”并非字面意义上的“五个身体”,而是指人体的五个主要部位。
- 在现代语境中,有时也带有夸张的意味,表示对某人的高度赞赏。
- 该成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较为常见,但更偏向于书面表达。
六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五体投地 |
含义 | 表示极度的敬仰、佩服或臣服 |
来源 | 起源于佛教礼仪,后被汉文化吸收 |
用法 | 多用于表达对人或事的高度评价 |
近义词 | 心服口服、肃然起敬 |
反义词 | 不以为然、嗤之以鼻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五体投地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。在日常交流中,恰当使用这一成语,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