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晦朔的词语意思】“晦朔”是一个较为文言的词语,常见于古代文献中。它由“晦”和“朔”两个字组成,分别代表不同的时间概念,合起来则常用来表示一个月的开始与结束,或指代时间的更替、变化。
一、词语解析
1. 晦
“晦”在古汉语中通常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,也就是月末的一天。例如,《诗经》中有“月离于毕,俾滂沱矣;月离于箕,俾风飙矣”,其中“晦”即为月末之日。
2. 朔
“朔”则是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,也就是月初之日。如《尚书·尧典》中提到“月之朔日,是谓朔望”,说明“朔”为月之始。
3. 合称“晦朔”
“晦朔”合用时,常用来表示一个月的起止,也可引申为时间的变化、周期的更替。有时也用于形容事物的兴衰、人事的变迁。
二、词语含义总结
词语 | 含义 | 出处/用法 |
晦 |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| 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等古籍 |
朔 |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| 《尚书·尧典》、《周易》等 |
晦朔 | 表示一个月的开始与结束,引申为时间变化 | 《左传》、《史记》等文献中多见 |
三、实际应用举例
- 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晦朔之间,日月相会。”
- 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晦朔之交,阴阳更替。”
- 现代语境中:常用于文学作品或正式文章中,表达时间推移、事物演变之意。
四、结语
“晦朔”虽为古语,但在理解古代文化、历史事件及文学作品时具有重要意义。它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,也承载着古人对自然规律和生命循环的观察与思考。
通过了解“晦朔”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时间表达方式,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