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出自哪里】一、
“备豫不虞,为国常道”是一句具有深刻政治智慧的古语,强调国家在和平时期也应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,这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。这句话出自《尚书·大禹谟》,原意是说,即使没有发生灾祸,也要提前做好防范,这是治国的常规之道。
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其出处、含义及相关背景,以下通过表格形式进行系统整理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原文出处 | 《尚书·大禹谟》 |
原文句子 | “临事而惧,好谋而成者,庶乎?曰:‘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;数罟不入洿池,鱼鳖不可胜食也;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。’……‘备豫不虞,为国常道。’” |
现代白话解释 | 即使没有预料到的灾难,也要提前做好准备,这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。 |
作者/出处背景 | 《尚书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,相传为孔子编订,内容多为上古至春秋时期的政论和历史文献。 |
历史意义 | 强调了“居安思危”的思想,对后世政治家、军事家有深远影响,如唐太宗、诸葛亮等均曾引用此语。 |
现代应用 | 在现代社会中,这句话被广泛用于强调危机管理、应急预案、国家安全等领域。 |
三、结语
“备豫不虞,为国常道”不仅是古代治国理念的体现,更是对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启示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未知风险时,应保持警惕,未雨绸缪,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《尚书》全文或相关历史人物的引用案例,可继续深入探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