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悲天悯人是什么意思】“悲天悯人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世间万物的苦难感到深切的同情和怜悯。这个成语不仅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,也体现了对自然、社会乃至生命的深刻体悟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悲天 | 对天地间的苦难感到悲伤 |
悯人 | 对他人的痛苦感到同情 |
整体意思是:对天地间的苦难感到哀伤,对人们的不幸充满同情和怜悯。
二、出处与用法
- 出处: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中,后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表达。
- 用法:多用于形容具有高度人文关怀的人,如作家、思想家、宗教领袖等。
- 例句:
- 他一生致力于救助贫困儿童,可谓悲天悯人。
- 这位作家的作品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同情怜悯、仁爱之心、悲悯情怀 |
反义词 | 冷漠无情、视而不见、麻木不仁 |
四、文化内涵
“悲天悯人”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表达,更是一种人生境界。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“仁”的精神,强调对他人、对社会、对自然的关爱与责任。这种精神在儒家思想中尤为突出,也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。
五、总结
“悲天悯人”是一种深沉的情感态度,是对世界、对生命、对人类苦难的深刻理解与同情。它不仅是文学中的常见主题,更是现实生活中值得提倡的一种人文精神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悲天悯人 |
含义 | 对天地和人类的苦难感到悲伤和同情 |
出处 | 唐代诗词,后广泛使用 |
用法 | 形容有深厚人文关怀的人 |
近义词 | 同情怜悯、仁爱之心 |
反义词 | 冷漠无情、麻木不仁 |
文化意义 | 体现“仁”的精神,倡导关爱与责任 |
通过了解“悲天悯人”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情感表达,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更多同理心与责任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