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曾子衣敝衣原文及翻译】《曾子衣敝衣》是古代儒家经典中的一则故事,出自《韩诗外传》,讲述的是曾子在贫困中仍坚持操守、不为外物所动的故事。通过这个故事,我们可以感受到曾子的高尚品德和对仁义礼智信的坚守。
一、
曾子是孔子的学生,以德行著称。有一次,他穿着破旧的衣服去见鲁国的国君,国君看他衣着简陋,便劝他换一件体面的衣服。但曾子拒绝了,他说:“我穿的是自己种的布,虽然破旧,但这是我亲手劳动所得,心中安然。”国君被他的品格感动,最终尊重了他的选择。
这则故事体现了曾子“安贫乐道”的精神,也反映出他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深刻理解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曾子衣敝衣,往见鲁君。 |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,去拜见鲁国国君。 |
鲁君曰:“先生何不衣新?” | 鲁君说:“先生为什么不穿件新的衣服呢?” |
曾子曰:“吾衣父母之衣也,虽敝,吾不弃也。” | 曾子说:“这是我父母给我的衣服,虽然破旧,但我不会丢弃。” |
鲁君曰:“然则何不衣帛?” | 鲁君说:“那么为什么不穿丝绸做的衣服呢?” |
曾子曰:“吾衣自耕而得,虽粝,吾不厌也。” | 曾子说:“我是靠自己种地得到的布料,虽然粗糙,但我并不嫌弃。” |
鲁君曰:“善。” | 鲁君说:“好。” |
三、启示与思考
1. 安贫乐道的精神:曾子即使身处贫困,也不因外在条件而改变自己的内心信念。
2. 尊重劳动成果:他重视自己劳动所得,不愿依靠他人或追求虚荣。
3. 人格尊严高于物质:在面对权贵时,他没有卑躬屈膝,而是保持了自己的尊严。
这则故事虽然简短,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,值得我们深思。
结语
《曾子衣敝衣》不仅是一则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。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高贵在于内心的修养与坚持,而非外在的华丽与浮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