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冲击地压(名词解释)】冲击地压是矿山工程中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,尤其在煤矿、金属矿等地下开采过程中较为常见。它是指在地下开挖过程中,由于岩体内部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,导致岩体突然发生剧烈破坏并释放大量能量的现象。这种现象具有突发性强、破坏力大、难以预测等特点,严重威胁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和生产系统的稳定。
一、冲击地压的基本概念
项目 | 内容 |
定义 | 在地下开采过程中,由于岩体内部应力失衡,导致岩体突然发生剧烈破坏并释放能量的现象。 |
发生条件 | 岩体坚硬、构造复杂、采掘活动频繁、地应力高、煤层或岩层赋存状态不良等。 |
特点 | 突发性强、破坏力大、持续时间短、能量释放快、影响范围广。 |
危害 | 可能造成人员伤亡、设备损坏、巷道变形、通风系统破坏、生产中断等。 |
二、冲击地压的成因
1. 地质构造因素
地下岩层的断裂带、褶皱构造等地质条件容易形成应力集中区,为冲击地压的发生提供基础条件。
2. 采矿活动影响
长期的采掘作业会改变岩体原有的应力平衡,尤其是在回采工作面推进过程中,顶板和煤层的支撑结构被破坏,导致局部应力急剧上升。
3. 地应力作用
地壳内部的天然地应力在未受扰动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,但一旦受到人为开采干扰,就会产生较大的应力变化,引发冲击地压。
4. 煤岩物理性质
煤层或岩层如果具备较高的强度和脆性,更容易在外部扰动下发生突然破坏。
三、冲击地压的防治措施
措施类型 | 具体内容 |
工程措施 | 合理布置采掘顺序、控制采深、设置防冲巷道、采用支护加固技术等。 |
监测预警 | 通过微震监测、应力监测、钻孔窥视等手段,实时掌握岩体状态。 |
技术手段 | 采用卸压爆破、水力压裂、注浆加固等方式降低岩体应力。 |
管理制度 |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,加强员工培训,提高应急处理能力。 |
四、总结
冲击地压是一种复杂且危险的矿山地质灾害,其成因多样,危害巨大。要有效预防和控制冲击地压,需要从地质勘探、采掘设计、监测预警、技术手段和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,综合施策,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矿山安全生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