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诉诸于口什么意思】“诉诸于口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一种表达方式或论证方法。它指的是通过口头表达来传递观点、情绪或诉求,强调语言在沟通中的作用。这一说法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,尤其在辩论、演讲、文学创作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。
一、总结说明
“诉诸于口”字面意思是“依靠嘴巴说话”,引申为通过语言表达思想、情感或主张。它强调的是语言的力量和表达的重要性,特别是在无法用文字或其他方式传达时,口头表达成为主要手段。
该词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,有时也带有贬义,表示某人只靠嘴上说而不付诸行动,或者只是空谈而没有实际内容。
二、核心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名称 | 诉诸于口 |
拼音 | sù zhū yú kǒu |
字面意思 | 依靠嘴巴说话 |
引申含义 | 通过语言表达思想、情绪或主张;也可指空谈、不实际行动 |
使用场景 | 辩论、演讲、写作、日常交流等 |
褒贬色彩 | 可褒可贬,视语境而定 |
常见搭配 | 诉诸于口,不如诉诸于行(强调行动胜于言语) |
三、使用示例
1. 正面使用:
在会议上,他通过诉诸于口的方式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对项目的看法,赢得了大家的认同。
2. 负面使用:
他只会诉诸于口,从不落实到行动,团队对他很失望。
3. 哲理句式:
诉诸于口,不如诉诸于行。真正的力量在于实践,而非言语。
四、相关词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诉诸于口”的关系 |
有口无心 | 说话不经思考 | 部分相似,但更强调无意 |
能言善辩 | 善于说话 | 更强调表达能力 |
空口无凭 | 仅凭口头无证据 | 与“诉诸于口”有一定关联 |
行动胜于言语 | 实际行为比语言更有说服力 | 与“诉诸于口”形成对比 |
五、结语
“诉诸于口”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,强调语言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。但在实际应用中,应注重言行一致,避免只说不做。只有将“诉诸于口”与“诉诸于行”相结合,才能真正发挥语言的价值和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