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拱伏无违什么意思】“拱伏无违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《西游记》中对孙悟空的描述。在小说中,孙悟空被玉帝封为“齐天大圣”,并被安排管理蟠桃园,表面上看似尊贵,实则是一种软禁。因此,“拱伏无违”常用来形容表面上服从、顺从,实际上内心并不认同或反抗。
一、总结说明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拱伏无违 |
出处 | 《西游记》 |
字面意思 | 拱手服从,没有违背 |
引申含义 | 表面上顺从,实则不认同或暗中反抗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描述表面服从但内心不服的人或行为 |
常见搭配 | “虽拱伏无违,实则心有不甘” |
二、详细解释
“拱伏无违”最早出现在《西游记》第三回,描写孙悟空被封为“齐天大圣”后,虽然表面上接受封号,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臣服于天庭。这种行为被后人引申为一种“表面顺从、内里反抗”的状态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拱伏无违”常用于描述一些人在面对权威或压力时,表面上表现出服从和合作,但实际上内心并不认同,甚至暗中抵制或等待时机反击。这种现象在职场、政治、社会关系中都有所体现。
三、使用示例
1. 职场场景
小李虽然表面上接受了领导的安排,但内心对方案并不认可,可以说他“拱伏无违”。
2. 政治隐喻
某些官员在政策执行上“拱伏无违”,表面上遵守规定,实则敷衍了事。
3. 文学引用
在分析《西游记》人物性格时,学者常提到孙悟空“拱伏无违”的行为,反映了他对天庭权威的不满。
四、与类似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拱伏无违”的区别 |
阿谀奉承 | 单纯讨好上级 | 缺乏内在反抗 |
表里不一 | 表面与内心不一致 | 更强调虚假性 |
顺从听命 | 完全服从 | 无隐藏意图 |
拱伏无违 | 表面服从,实际不认同 | 强调潜在反抗 |
五、结语
“拱伏无违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。它揭示了人在面对权力、制度或权威时可能产生的矛盾心态。理解这一成语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现实中的权力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