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田子为相译文】《田子为相》是一篇出自《韩非子》的寓言故事,讲述了田子在担任国相期间因私利而误国的故事。通过这个故事,作者意在警示当权者应以国家利益为重,不可因个人私欲而损害百姓福祉。
一、
故事讲的是田子被任命为齐国的国相后,为了自己的利益,私自将国家的粮食运回家中,甚至对百姓征收额外赋税。后来齐王发现此事,决定罢免他的官职,并批评他“不以公心治国”。田子虽然一度辩解,但最终不得不承认错误,接受惩罚。
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政治中“公私分明”的重要性,也揭示了权力滥用带来的后果。它不仅是对田子个人行为的批评,更是对整个统治阶层的一种警示。
二、原文与译文对照表
| 原文 | 译文 |
| 田子为相,三年,粟多而民贫。 | 田子担任国相三年,国家粮食充足,但百姓却很贫穷。 |
| 王问其故,对曰:“臣之粟,皆取于民。” | 齐王问他原因,田子回答说:“我的粮食都是从百姓那里拿来的。” |
| 王曰:“汝为相,不以公心治国,而私取于民,是失政也。” | 齐王说:“你身为国相,不用公正之心治理国家,反而私自向百姓索取,这是失职。” |
| 田子曰:“臣之私,亦为国也。” | 田子说:“我的私事,也是为了国家。” |
| 王曰:“若此,则民何赖于君?” | 齐王说:“如果是这样,百姓还能依靠谁呢?” |
| 田子无辞,遂罢相。 | 田子无话可说,于是被罢免了国相之位。 |
三、启示与思考
1. 公私分明:作为领导者,必须分清公与私的界限,不能以权谋私。
2. 责任意识:官员的职责是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,而非满足个人欲望。
3. 制度约束:故事也反映出古代社会对官员行为的监督机制,虽不如现代完善,但仍有一定约束力。
4. 道德教育:《田子为相》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道德教化,提醒人们重视廉洁与公正。
通过这个故事,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政治智慧的深刻之处。它不仅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,也对现代社会中的公共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

